抗日战争中, 日本人的子弹为什么好像永远打不完? 看完之后很心酸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Fitzgerald 编辑|t 引言 我们在看抗日电视剧的时候,总是能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这些日本鬼子的子弹好像怎么也打不完呢? 虽然在这些剧中,总会有些杜撰的情节,但以上的这个现象,却是当年真真切切存在的,日本兵根本不用省着用子弹。 反观我军,不仅物资不足,连弹药配备也不足,在训练新兵射击的时候,打的也都是空枪,而即便...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Fitzgerald

编辑|t

引言

我们在看抗日电视剧的时候,总是能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这些日本鬼子的子弹好像怎么也打不完呢?

虽然在这些剧中,总会有些杜撰的情节,但以上的这个现象,却是当年真真切切存在的,日本兵根本不用省着用子弹。

反观我军,不仅物资不足,连弹药配备也不足,在训练新兵射击的时候,打的也都是空枪,而即便他们上战场了,能够拿到的子弹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那么,日本的弹药配备为什么这么足呢?导致他们的子弹好似永远也不打不完?

(早年战争)

一、武器装备敌强我弱

日本军工厂的建造和武器的制作,其经费,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国攫取的。

我们都知道,随着《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日本从中国攫取了差不多两亿三千两的白银,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的经济利益。在中国抢完钱后,日本就将其中的85%充了军费,到1937年,日本的军火工业,武器装备等体系已然成熟。

抗战爆发后,日本已经实现了军火装备的自给自足。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当时中日两国武器产量的对比:

1937年,日本生产了火炮七百多口,坦克三百多辆,军舰五万吨。

而看看中国,上面所提及的三项,是一项也没有造出来。

(早年战争)

其次,中国军工厂生产的子弹也远远供不上,反观日本,1945年的前八个月,就生产了枪支四万支。

自家工厂造不出更多的弹药,中国士兵们就只能上战场上捡了,这正是人们口中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虽然这也是一个补充弹药的方法,但捡的数量远远够不上消耗的数量,根本满足不了战斗的需求。

(日军武器)

并且,这个“捡”也是危险重重,因为日本人正是了解了中国军弹药不足的缺点,利用弹药设下陷阱。

捡?会有可能落入日军的圈套。不捡?战士们又没有子弹打了。每每到这个时候,都不得不说日本兵的狡诈,也不得不感叹,在这种物资短缺又战斗需求的双压下,中国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中国的弹药产量为什么会这么少?其中一个原因还不得归咎于当年清政府给日本等个列强支付的巨额赔款?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当时,中国只能生产轻武器。

(手榴弹)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当年抗战的时候,中国的重武器装备是完全依赖国外采购的,这就意味着,一旦这些国家不卖给中国武器了,中国军就会面临无枪可用,无弹可打的境地,真正是应了那句“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中国根本拿不出多少弹药来打战,而日本却能够源源不断地向战场上输送武器弹药,如此巨大的武器装备差异,可不就是“日本人的子弹好像永远也打不完呢?”

二、1+1+1

在一场战役中,弹药如若充足,固然会推动取胜的进程,武器装备的配置和战士之间的配合依然非常重要。

(白刃战)

我们不得不承认,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日本就已经意识到了战队于战队之间配合的重要性,当时,日本就跟上了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将海陆军结合了起来了,因而在战场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如此,日本当时和注重了武器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使每只枪,每门炮都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用。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我军拿出了40多门新制德式炮弹,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日军死伤惨重。

(抗战)

为了扭转战局,日军立刻进行了战术部署,将多艘战舰集中了起来,并搭配战舰上的大口径炮、陆军和空军,成功起到了压制中军的效果,真正做到了1+1+1>3。

反观中国,虽然也有陆空协同、步炮协同等的条件,但因为物资的严重不足,以及对德、美、苏制武器装备的不熟练,造成了战场上与这些武器严重脱节的情况,最终并没有发挥出武器的最大效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1+1+1。

武器的不足,再加上并没有最大化地进行使用,使得我军在面对弹药充足,且能够和武器装备进行有机结合的日军之时,觉得日军的子弹好像怎么也打不完也就不奇怪了。

(日军)

三、只带20发子弹打鬼子

找出硬件上的不足,就要看看软件上的差异了,也就是中日双方兵力的数量和质量。

我们先来看看抗战爆发后,双方兵力数量的对比。

当时,中国能出动的常备军只有170多万,而日本呢?却有448万接受了军事训练的兵力,兵力数量可谓悬殊。

而这里说的质量,则指的是兵员的文化程度和战斗训练程度,从这一方面上来看,中国也是比不上日本的。

(机枪)

当时,日本是有一项强制的法律规定的,即17至40岁男子必须服役,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

和日本兵员相比,中国战士们的文化水平是较低的。有很多的战士都是文盲。有数据统计,1936年底,上完高中,或拥有高中同等知识水平的战士只有1.7万余人,专科以上的更是不到一千人。

有很大一部分的战士都不识字,连花名册都点不了,更别说研究战术,进行战略布局了。打仗靠的就只是那一身的血劲和蛮力。

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满腹血气之勇的中军,同训练有素,狡猾阴诈日本兵对上的时候,谁输谁赢呢?或许,这个答案很难得出,但如若加上中军的每位士兵只配了20发子弹,而日本配了百发子弹这一条件呢?

(早年战争)

没错,因为物资的极度匮乏,中军战士所能配发的子弹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更别说在平常的训练中,战士们要训练枪法只能打空弹,如此的训练效果也可想而知。

再看看日本,当时的日本规定,新兵在入伍之后,每月用于实际射击的子弹要超过百发,因此,这群日本兵在上了战场之后,准头肯定会比中军好,更别说他们还配备了数百发的子弹。

战术上的不足,单兵物资配备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军战士们在上战场上后,只能伸着打子弹,但日本兵却没有这个顾虑,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开枪,发射炮弹,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觉得“日本的子弹好像永远也打不完”。

(早年战争)

说了这么多,日本的子弹真的是永远也打不完吗?这肯定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其背后隐藏的却是我军物资不足,军力质量较低的事实。

但即便日军能造再多的子弹,海陆空军协同作战,士兵训练的再好又能如何?即便是地狱开局,我军也能逆风翻盘,让我们为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致敬!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新华网.2015-08-25

抗战初期中日兵力对比.三联生活周刊.2012-07-05

“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光明网.2015-01-24



相关资讯